大舌头的个人空间

信息量3525

记忆中的龙泉河2021/7/6 10:10:44


龙泉河是一条不太长的河,流经龙泉街道不少村庄后向南一路流淌,再与东流而来的横河汇聚。河虽不大,却见证了沿岸村庄的历史变迁。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各地大搞水利工程,此河也修了一拦河坝,这河就更深了。但光拦蓄河水不利用不行,对吧,最先利用的当数原即墨化肥厂,因为隔此坝很近,一条管道解决问题,用后的冷却水常流不息,附近农田也得以免费灌溉。

而那时沿河几个村庄则因缺少提水条件,遇到旱天也干瞪眼。依稀记得有个村庄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台锅驼机(烧木柴的蒸汽机)带动抽水机抽水浇地,功率有限,噪声不小,砰砰!砰砰!邻村都能听到。但也浇不了几亩地,何况哪里有那么多木柴供其燃烧,所以没几天就用不了了。有人可能会问:不好烧煤?老式火车头不就是烧煤的蒸汽机?但我告诉你,那是行机,跑起来带风,所以不需要鼓风机,锅驼机是坐机,要烧煤再搬个做饭用的风匣靠人咕哒着拉那就有光景看了。

有此水量,也往往会吸引其他一些部门前来做他用。有一次看到几辆军车拉着一些长方形大铁盒子放到水里,看光景的人则议论纷纷,有说是船的,有说不是船的,说船哪能是方的。后来又一节一节的连接起来,更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若干年后才知道:那是舟桥兵在训练。那时怎知还有此兵种。

那时此河更是夏天人们洗澡的好去处。尽管老师也反复强调要注意安全,不准到深水去,但跟没说一样,我们没少在这条河里洗澡玩耍,为了防止耳朵眼进水,用棉花塞上,有时忽略了这点真灌进水去,上岸后歪着头单脚离地跳达,力图将水控出来。

此河东岸离水面五、六米,站在岸上看水中的景物则是一清二楚,是天然看台。有一年夏天,当时的即墨县有关方面在此处召开游泳大会,主席台设在拦河坝上。水中扎好了很大的竹排,上面站开几十人的鼓乐队,水里则浸立很多泳者,岸边看光景的人更多,各部门的人发言后,只听坝上发令人一声木仓响,竹排上的鼓乐队齐声敲响:锵!锵!锵!水中的人们蔟拥着竹排奋力向前游去,那真是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口号此起彼伏,场面相当壮观。

其实人们对河水的利用注要还是灌溉庄稼为主对吧,而取水工具则经历了蒸汽机带水泵|、内燃机(汽油机、柴油机)带水泵、电动机带水泵以及大功率扬水站几个发展阶段。这其中电动机带水泵用的最多。

我们邻村,最先拉上了农电,在河边建起了泵房,他们的地都在村四周,那河水天天哗哗着浇地,庄稼和蔬菜长得就好。记得人家玉米地里间种的土豆收刨完毕后,我们村很多人去倒(土话,在收获过的地里用镢头刨)人家的。虽然是倒的,也比我们生产队分的个儿大。

说起那时我们村的农业生产情况,那真是日本鞋——不用提了!就说这土豆吧,人家分的都吃不了,送给我村的亲戚,而我们生产队每人仅能分个十斤八斤的,还包括纽扣大的。说起来挺“淡人”(土话:害羞)的。所以人家的土豆收获了以后,我们村老婆孩子齐刷刷的到人家地里倒土豆,还有的人借着割牛草顺手偷窃人家的,最后弄的人家看到类似的人物就驱赶、叱骂,还说我村是“土匪窝”、“小偷村”,以至于多年拒绝跟我村联姻。那几年,我们村出现了不少光棍儿。

然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我们村开始建起了机械加工厂,那收入翻着个的增加,没有几年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当工分值涨到每分三毛时,公社指示不能再增加了,在那个年代有点离谱了。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明着不让发,村里就变着法另给村民发福利,诸如推磨、用电免费、每送出一口猪生产队在国家补助饲料时再按数补助一份等等。

至此,村里老少光棍儿消失殆尽,这其中也有刚说的这个邻村姑娘的功劳。

可见这经济的发展至于人们思想面貌以及方方面面的向好改变所起的作用是多么的明显。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留言反馈
个人空间相关信息由系统索引库每60分钟定时更新同步,非实时数据显示